市面上魚精、雞精那麼多,究竟怎麼選才對?讓邱家兄弟告訴你!三招看懂魚精文宣背後的真相!
挑選魚精關鍵指南 第一點
最棒「滴」加工製程
市面上的魚精、雞精等精類產品,主要分為兩種製程,一種是不加水直接把原料的營養成分蒸滴出來;一種是加水熬煮。
只要記得一個口訣:「滴」是濃縮、「熬」是稀釋 ,也就是說同一隻雞或魚製程分別為滴和熬,滴的製程蛋白質濃度比較高。
建議在挑選魚精時,優先選「滴」的哦!
挑選魚精關鍵指南 第二點
魚原料要夠好!
挑選魚精時,選擇來源明確、清楚養殖過程並具有產銷履歷能完全溯源的魚原料。
魚精是濃縮、萃取整隻魚的營養成分,因此採用值得信任且鮮度品質良好的魚原料製成的魚精,才能放心買、安心喝。
常見疑問 魚精的魚種有差別嗎?
各家品牌常強調魚的特色營養成分作為宣傳,如虱目魚有較高的牛磺酸、鱘龍魚具有軟骨素。
然而,挑選魚精時,不應該以魚種當作選擇依據!
補充魚精首要目的是為了補充小分子的蛋白質(胜肽、胺基酸),其他特色營養成分,應為輔助的加分挑選依據,千萬別本末倒置啦!
挑選魚精關鍵指南 第三點
蛋白質含量夠嗎?
魚精與雞精挑選的關鍵是:蛋白質含量。
魚精就是為了補充分子小、好吸收的蛋白質,因此,不論文宣上寫一包魚精中有多少隻魚的精華,請以營養標示上的蛋白質含量為準。
邱家兄弟的鱸魚精,一包 60mL 相當於一個湯碗的份量,就含有 7.7g 的蛋白質!
陷阱一 魚精裡有 EPA、DHA !
很多人用「魚的營養」來混淆視聽,讓人以為魚的營養都在「魚精裡面」。
魚肉中確實含有 EPA、DHA 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,不過魚精填充前經過的過濾步驟,除了濾除雜質,也會去除油脂成分。魚精裡當然就沒有 EPA、DHA 與脂溶性維生素了。
陷阱二 提供檢驗報告數值
注意!需釐清魚精營養成分的計算單位,才能真正掌握喝到身體裡的營養成分含量!
常在商品介紹,看到膠原蛋白、總支鏈胺基酸、鈣質⋯等含量,強調其濃度、營養價值。然而,檢驗報告一般都以
100mL 當作計算單位,但一包魚精卻只有 50 - 80mL(各品牌容量不同)。